本文就针对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应用及其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36例外科重症患者为观察组,再抽选36例同期消化道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5.68±1.47)岁。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5.62±1.46)岁。两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和(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
准纳入标准:均为外科重症患者;需要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不适宜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1.3 方法
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机体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治疗计划,调节机体酸碱平衡度,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所有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在补充营养过程中第一天需求量控制在28%左右,当患者机体营养状态良好而且机体状态恢复良好时,随时调整营养需求量。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肠道喂养量和灌注速度,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 检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灌注速度和灌注最大量
观察组在灌注速度和灌注最大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外科重症患者疾病较为严重,机体会出现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精神状态模糊等情况。对外科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支持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社会压力大、工作作息生活紊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机体受到感染、创伤、病症应激反应时均会诱发肠道出现缺血性损伤,从而引发肠道蠕动障碍情况,诱发系统性炎性反应,甚至还会导致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综合征。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肠黏膜的修复能力,减少对肠道损伤等其他刺激。对危重患者初期实施营养支持,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对整个肠内营养支持效果产生影响。
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出现并发症多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也可与肠内营养液速度有关。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在灌注速度和灌注最大量低于对照组,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这表明外科重症患者耐受性比较差。对外科重症患者实施灌注过程中,用量第一天建议不可超过1000mL,因其易诱发肠胃道不耐受情况。针对部分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应继续应用镇静效果,对肠道运动产生损伤,建议对患者实施空肠喂养,确保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制作营养制剂过程中,应用5%葡萄糖改善患者水糖平衡状态,当患者各项指标逐渐恢复好转过程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营养制剂,针对单纯实施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理想,可应用常规蛋白配方对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肠管内营养滴注鼻饲过程中,鼻饲速度一定与鼻饲泵持续泵入法进行比较,如果速度过快,滴速会处于不稳定状态,诱发患者肠胃出现不耐受情况,使注入的营养液积蓄在胃中,而实施匀速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会随着胃肠道蠕动均匀,进入到小肠中,让胃肠道慢慢适应,利于吸收。肠内营养液通过管路到达小肠,这样开展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有效降低因为食物残留而诱发呛咳、食物返流、胃潴留等情况。营养物质是通过小肠来实行吸收与消化,通过鼻空肠管实施肠内营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会产生影响。由于外科重症患者疾病较为严重,多数为老年人,其括约肌功能会有所下降,从而出现呛咳的情况,所以,实施鼻饲肠内营养方式一定注意以下几处:鼻饲实施前,把患者床头抬高,减少食物反流的情况发生;若营养普通胃管,胃管插入深度一定要掌控好,还可延长硅胶管最下端侧孔尖端的长度,控制在57~72cm。尽量与鼻空肠管开展肠内营养治疗。对患者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心理变化情况,如有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患者,医护人员一定要做好心理疏通,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前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提高配合度的同时,减少对机体产生损伤。在恰当时间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告知相关疾病诱发因素、治疗措施以及预后效果,从而提高其对自身疾病重视度,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和家属尽可能规避相关不良因素,从而确保整体质量效果,改善机体不适症状。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做好一系列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患者出现腹胀、腹泻等不良情况。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支持对外科重症患者所产生的影响多与患者的疾病状态有关,由于其耐受性较差,建议对其开展营养支持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
原作者:田玉辉,罗嫩苗,肖灿,汤颖,胡阳琼,刘文卓
原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63医院